原蒜李村老支书:李永华
 2024年10月12日

分享转发:


    

       老支书,名叫永华,乳名叫怀智,生于1943年3月16日,现已81岁高龄。
       1957年小学毕业就去甘肃省电力工业局中心修造厂当学徒工,1962年因该厂停工停产回家,1963年至1968年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大队文书,生产队队长,1969年至1988年担任原大队(后改为村)党支部书记近20年。
       老支书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乡村的建设事业,对村庄的发展呕心沥血,是党在农村政策的传播者,是农村发展的规划者和实施者。在那个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年代,老支书凭借对党的忠诚和对乡村的热爱,带领村民结合本地实际改变乡村面貌。1972年在省建七局的帮扶下,带领群众打通了一百多米的“工农引水洞”。这个洞子靠着北山,泾河水顺川由西向东流过,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要打个石洞把泾河水引入到水轮泵站。在当时的条件下,所有打洞的工序都是用人力,一个人按着铁钎,一个人抡起大铁锤,一点一点打成炮眼,装上炸药、雷管,接上导火索,再引爆炸药,等到爆炸的炸药烟雾吹完后,再进入洞内用架子车拉出石渣。从罗汉洞乡吕家拉村权张社的何家咀到泾明乡算李村的石咀修成主干渠1500米,在算李村和苏家河村所辖八个生产队修成支干渠3500多米,当时可灌溉2000多亩粮田,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75年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老支书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建成了算李坪水上坪四级提灌工程,把泾河水引上了算李坪。1980年带领群众建成了军王坪三级提灌工程,把泾河水引上了军王坪。通过多年的奋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群众平整梯田2500多亩,超过了全村总面积的75%,荒山荒沟植树造林,緑化覆盖率达到了80%。所有这些工程,老支书是规划者、实施者、指挥者,他即要考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又要关心群众的安全和生活,常常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田间地头,还是寒风凛冽中的梯田平整现场,总能见到老支书忙碌的身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老支书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传承者。他以身作则,弘扬了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算李坪平田整地,按照规划坪中间的地坑庄基一律平整,其中有三户,一户是李超家的,另一户是李栋芳家的,还有一户是老支书家的,老支书家当时有十多口人,为了平田整地顺利进行,老支书带领全家率先搬出了自己的地坑院,借住别人的窑洞,其他两家毫无怨言的搬出了地坑院。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老支书的弟妻分娩不到一个月就叫去卫生院做了结扎手术。老支书由于严以律己,率先垂范,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老支书虽然小学毕业,由于勤奋学习,毛笔字写的特别好,逢年过节也常常给邻居们写对联。在那个年代十多个村的支书中,老支书才貌双全,在任职内,对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脚踏实地,联系群众,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能够圆满完成组织分配的各项工作。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那些年为乡村发展默默奉献的老支书,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乡村史诗。
       老支书,是乡村的守护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2024年11月4日
供稿人:李天贵